自朔门古港遗址以其重要价值荣登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单以来,其受到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在2024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速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发掘与价值研究的任务,并规划以高标准建设古港遗址公园。温州大学元宇宙与人工智能研究院长期致力于运用数字技术重现温州朔门古港千年前的繁荣景象。为进一步深化对朔门古港的认知,研究院特别邀请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伍显军,于近日为全体同仁带来一场主题为《一片繁华海上头——温州朔门古港遗址2023年度新发现及其价值意义》的学习分享会。此次活动旨在提升团队对朔门古港遗址的认知水平,并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贰
专家介绍
1970年出生,四川达州人。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1996年分配至温州博物馆工作。曾任陶瓷库房保管员、征集保管部主任、副馆长和党支部副书记。现为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专业正研究员,主要从事考古发掘和陶瓷、漆器研究,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中国古代漆器(珐琅器)学会会员。独著《漆艺骈罗 名扬天下》,合著《瓯物》,任《中国陶瓷·瓯窑》《白象慧光》副主编,合作整理出版《杨青集》,单独整理出版《旷代英才——考古学家夏鼐》,参与定名、释读和校核《温州金石集萃》。承担完成省级课题《宋代温州漆器的综合剖析及成果应用》。在国际、国内刊物发表《论温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史上的重要地位》、《以温州漆器为例试论宋代漆器之美学渊源》、《宋代温州漆器手工业创新的综合因素分析》、《温州漆器文献资料研究》等论文近30篇,其中《Composition/structure and lacquering craft analysis of Wenzhou Song dynasty lacquerware》发表在2016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Analytical Methods》SSCI国际核心刊物期刊。伍研究员是一位在文博考古文化挖掘的海洋里默默耕耘了几十年并有着丰硕成果的耕者和智者。在现场,伍研究员娓娓道来,为我们一一掀开千年朔门古港之神秘面纱。据伍研究员介绍,目前已挖掘出的遗址包括9座码头、3艘沉船、1条木栈道、多组干栏式建筑、水陆城门、水门桥、城外道路、作坊、水井、河驳岸、江堤等,年代跨度从北宋延续至民国,尤以宋元时期为主。朔门古港出土了大批瓷器、漆器、金属器及其残片,仅瓷器残片就有10吨左右,可以修复的文物有3000件以上。
伍研究员详细介绍道,古港遗址分为瓮城、水门头、江岸码头群三部分,主体呈东西向条带状,与现代岸线大致平行;遗址发现的码头、栈道等遗迹亦横向分布;遗址还出土了数量极为庞大的古代瓷器残片,九成以上为龙泉窑产品。

历史虽无法回溯,但每一次的考古发掘都是向真相迈进的重要一步。当前,朔门城门-瓮城区的考古工作已成为2023年度的核心任务。目前已初步揭示了早晚两期的城门、城台、城墙及瓮城的基址全貌。另外还确认了瓮城北侧及3号码头南部的北宋江岸,使得岸线的变迁轨迹更为明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朔门古港遗址中的3号码头,其独特的三层多级月台式结构以及明显的加建痕迹,在已挖掘的9座码头中显得尤为突出。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岸线向外推移,加建部分逐渐收窄。伍研究员深入解析了这一现象,指出古港岸线的扩展受到诸多历史因素的共同影响,其外扩趋势不仅反映了不同朝代的经济发展状况,更揭示了当时的社会活动情形。这一发现对于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肆
活动尾声

伍研究员带领大家深入探索了千年商港的神秘历史与变迁。通过展示一系列珍贵的照片,让我们目睹了码头出土的文物,尽管历经风雨侵蚀,仍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展现了温州古港的昔日辉煌,令人叹为观止。经过此次的学习交流,研究院全体成员对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这不仅为研究院的科创团队在古城项目的研发中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更为我们拓宽了思路与想象的空间。